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劃

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劃

《大圍瑣事》溫卓森




親愛的朋友:

上次見面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了,之後因為工作繁重,沒有時間再找你。直至最近才勉強找到時間寫下這一封信。

我的朋友,也許你會錯愕,為甚麼我不用WhatsappFacebook,偏偏選一種最原始的方式跟你聯絡?還記得上次戲院散場你時候,你忽然問起「大圍是個怎樣的地方」嗎?相信你也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也沒有重提。但當時我沒有即時回應你,其實是想仔細也在思量如何回答你這個問題。然而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若果錄音、inbox給你,我總覺得你會用手機聽聽看看,然後就把它們掃到螢幕之外的深淵處。我實在很想令你了解清楚我從小到大居住的地方,所以決定一字一劃提筆親手去寫,幫助自己理清思緒,你也更有可能會靜下來慢慢看——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不過話說回來,要回答你的問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圍不像旺角中環那麼有名,也不像鄰壁的沙田,有新城市廣場、文化博物館這些具地標性的地點。「由細住大」的身份又令我腦中湧出很多瑣碎的東西,反而不好去表達。不過我還是會盡我所能,組織多少有趣的小事告訴你。

先由一般人都認識的地點開始吧。大圍火車站位於村南道,在香港鐵路和九港鐵路還是分開的年代,她還是個單純的火車站,身軀是混凝土的灰白色,長方體的形狀就像未經雕琢的原石,上面只輕輕刻上了九鐵的紅色雙向箭頭。旁邊(即現在的B出口方向)以前被稱為「大圍巴士站」。其後,似乎要迎合「統一、多用途」的潮流,車站2003年正式被刻上了個個長方形的坑紋,面對美林的方向拼上了深藍板塊和玻璃幕牆,下層也物盡其用地堆上了不少商店,還毫不客氣地氣地吞食了對面馬路的部份地段(後成了EFG出口)和巴士站,巴士總站之名也被吃掉改成「大圍鐵路站」(然而這吞食是不完整的,B出口現還可見到前巴士站的遺趾,有機會可帶你去看看)。

後一年,馬鞍出線正式通車,大圍被添上「終點站」的角色。有趣的是,擁擠的人群並未有擴散至車站以外的地方,人們多視它為到九龍塘坐地鐵,到紅磡轉西鐵的中轉站而已。2007年,九鐵本身也避不開統一之大勢,被港鐵收併,雙向箭頭換上了類似甲骨文「木」的標誌。雖則列車廣播不斷強調這已收成「大圍鐵路站」,但大部份人還是固執地叫它作「火車站」,甚至小孩子也這樣叫,也許大家跟我一樣,對原石有著點點的緬懷,無意識地以這方式把她留在嘴邊?當然我沒有問,如斯「反動」的問題可是會被人白眼的。

既以火車站作始,不妨以之為中心點繼續介紹吧。EFG出口那邊,是非大圍人較熟悉的豪宅區Festival City(中文叫作「名城」,我不明白為何不依英文名譯作「歡樂城」或「喜慶城」,至少對附近的人來說比較有親切感)。從遠方看過去的話,你會看到它由三排底座組成,各自升出三至四條聳立的樓層,名為「譽.名城」、「盛薈」、「盛世」(我更不了解它們和Festival City的關聯了)的屏風剛好把後山的山景完全擋住。本位於新翠邨的崇真中學和我母校聖母無玷聖心小學也被Lego發燒友抽出,放到近火車站的底座上,由於那邊只有一部升降機,每朝非「名城」住戶的孩子們得吃力步上三四層樓梯到平台上學去,這種幾近朝聖的方式,實令人費解——何必要弄成這樣?其實答案是呼之欲出的——「方便」這個字眼對於設計者來說,只需適用於住戶身上就可以了。

這片地方以前叫作「大圍單車公園」,由兩排鐵皮屋單車店組成,中間有一塊空間供人租或自帶單車嬉戲,當時單車徑還不發達,所以不少人會聚這兒。大片空地向左踩向右踩也未太無聊了些,所以有一半用了石屎塊和雪糕桶砌了個類似障礙賽的場地。記得剛學懂「兩個轆」單車時,我害怕會跌倒而全力去踩,父生怕我會引發「交通意外」,就把我拋到那兒特訓,撞倒無數個雪糕桶後,我總算勉強學懂在慢速時保持平衝了。有些單車店還會租一部特別的四人車,那車形狀類似私家車,四個輪,分前後座,前是一個可容納兩個小朋友的籃,後座左邊是普通座位,右邊才有單車的手把和腳塔,如果是一家四口,家人的位置分配基本上已非常明顯了。單車店很聰明,把配色弄得七彩繽紛的:醒目的綠色,油亮的紫色,犯規的彩虹色。店鋪們不需主動推銷,孩子們就自動向父母撒驕要坐,孩子他爸也自然倒霉地成為左邊座位的動力源了。我老爸卻道高一尺,老早就替我和妹妹買了架「私家車」,加上母親嚴正聲明「那車租很貴,不要洗無謂錢」,所以我們也甚少出聲。當然,「中伏」的父親還是為數不少的。

2001年,公園的土地因為馬鐵工程被政府收回,單車店的租戶被搬遷至大水坑,原址變成了豪宅,連些許遺跡也見不到了。後來單車徑開始成形,部份單車站也幾在間在A出口那邊殘存著,幾年前跟GaryFranki打算踩去大埔時,因大久沒踩失控撞向欄杆,膝蓋那心形疤痕至今還可清晰的看到。不過這倒好,至少那疤痕提醒我,我去了踩單車,我的童年仍未完全被埋葬。

吳淑細在〈有河則靈〉如斯形容城門河:「就那麼一條水流,恰如其份地崢嶸的樓宇間淌著,它的中介作用顯然十分出色;沒有它,不斷泥土中冒起的建築會使沙田人早早窒息。」其實那種「靈氣」,實源於人的存在,人在河邊看著河,心境愉快,河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令人不再窒息。沙田文禮路那一邊是住宅區,工廠大廈區,實能有充足的人氣達到這個效果。但大圍一橋之隔的那一邊就沒那麼幸運了。

B出口那邊從那直到車分廟路、美田路一帶、城門河旁,以前是一個被稱為「大圍歡樂城」的地方,她前稱「青龍水上樂園」,於1987年開幕,曾與海洋公園和荔園並稱「香港三大遊樂場」。那白鐵框摩天輪和前身水上樂園遺下的迂迴的水滑梯在遠方也能看到,相當深入民心,小時候經過附近,也總會有種捉著爸媽去玩的衝動。但我後來才知道,這裡其實是以飲食業為主、遊樂場為副,除了有當時全港最大的燒烤場地,還有中式的酒樓,據正門霓虹燈牌言,其「早茶午飯、社團聯歡、海鮮晚宴」一應俱全。97金融風暴之後,她的生意就越來越差,後來地點更和九龍發展馬鐵的路線相沖,終在2001年結業。據母親所說,我們一家曾經到過那處「燒嘢食」、飲早茶,雖然印象不太清晰,但從記憶中我那笑容來看,我當時應該玩得非常快樂。

時至今日,歡樂城為了成就那條筆直的馬鐵鐵路,被分裂成巴士總站的遺跡空地、有蓋巴士總站和碎石地面的停車場(總站本有不少人,但因為被設計成封閉的深藍色立方體,根本見不到裡面),雖不時有人河邊到跑步、釣魚,但基本上此後就人煙稀少,樂園熱鬧的境象不再。發展、效率、方便,實是無可避免,理應追求,唯今這些字眼彷彿成了毒品,大家都上了癮,渴求更多,為其疲於奔命,不計較會因此失去甚麼。然而每次失去的,哪怕是一點點,日益累積起來就會變成無可挽回的事情。每次想發表類似的想法,對方都總會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著我,彷彿我冒犯了某條黃金定律、褻瀆某個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我的朋友,也許看到這裡,你也會如此想我吧?

假如你還有興趣到這邊作客,有些還未「被發展」的地方我想帶你去看看。從FG出口對面,可見到住宅區海福花園,那裡有間很有趣的酒樓,根據地鋪頂部那顯眼的卡通鵝公仔霓虹燈牌,她的名字是「新強記燒鵝大王」,但牆壁卻鑲了「新強記火鍋海鮮酒家」九字(區議會選舉時下方會被貼上候選議員的宣傳單張,剛好一字一張),OpenRice則稱作「新強記燒鵝乳鴿海鮮酒家」……但無論如何,附近的街坊都依正門招牌叫她「新強記」。燒鵝海鮮反而少吃,倒是小時候公公婆婆常會帶我到這飲早茶,一般都會叫普洱滾水,每次都被點心塞得飽飽的,連午飯都不用吃了。後來二人想轉戰其他酒樓,我又因為升中學,功課活動依著書包的書量不斷增加,就很少再光顧了,直至近年才陪公公回到裡這,回味以前的時光。我大感驚訝,她除了價錢提升以外,其他基本上沒怎麼不同。依然是用混凝土和磚片仿造的紅磚牆、瓦尾頂、青竹平台欄外觀,內部依然是張張白色桌布、細檯木椅、掛著同一幅陳舊的桂林象鼻山山水畫,點心依然沒有「推車仔」,顧客都要到堆滿蒸籠的櫃檯拿自己的蝦餃燒賣糯米雞,小蒸籠多是點多,大蒸籠多是包或蒸飯,如要炒麪米粉煎糕,也得在櫃檯下單,煮好再拿到你的食桌(就今天的香港而言,人們竟沒有破口大罵或向經理投訴,倒真是奇蹟);「阿姐」們都仍然諸事八卦,明明說了要叉燒包,她們就邊說「轉個奶皇包啦細路,今日啲奶皇好食啲」邊打開大蒸籠,夾了兩個白色一個白中一點黃的給我。不過那天的奶皇包的確很有奶香味,叉燒包真的給比下去了。

名城那邊,步上行人天橋直走就可見到田心村,那村自明朝就已經存在,不過大多只能見到現代化的三層村屋,只有一小缺圍門和鎮門八卦保存了下來。每年正月十四,村人仍會在對開第三公園架成竹棚,到車公廟請車公眾神進棚,求神明保佑,旺丁旺財,旁邊雲叠花園、隆亨邨的居民經過也會收不住停下腳步觀看。但我要說的,其實是這公園旁邊的一架「車仔檔」,也許因為自少吃大,我對那夫婦的雞蛋仔格仔餅實在是情有獨鍾,看著他們把蛋漿倒進金屬模子,再手法熟練的在煤氣爐上下翻弄,時間差不多,就打開模子,倒出球狀和格子狀的兩底圓餅,老闆再對格仔餅底抹上牛油、花生醬和砂糖,就交給老闆娘,她乾脆利落的把兩餅放底雞皮紙袋,一次又一次地說著:「十蚊呀。十蚊呀。」小時候和母親吃完早餐經過也會「口痕」,無視肚裡的食物嚷著要買,握著紙袋的手時感到暖暖的,有時甚至是熱的,吃起來總是散出暖暖的蛋香味,有少許黏韌,吃格仔餅也總是不慎把裡面的花生醬濟得漏到袋底。我想不透,他們到底做了些甚麼,令我每次見到他們都忍不住要光顧他們?我記得你很喜歡吃雞蛋仔,有機會一定要帶你過來試試,吃過之後向我分析一下原因。不過要遇到他們倒不容易,雖說星期六日開檔,但也不一定每個星期都在,彷彿是「睇心情」去做的,有時無心經過就有意外驚喜,有時歡天喜地跑去反空歡喜一場。你就求神拜佛,望那天他們心情好吧。

一口氣把想到的都寫出來,實在令人一陣舒暢。就像成功把放置了十多年的書海整齊好那般痛快。因為一道問題,要你看我用這樣不合潮流的方式,嘮嘮叨叨寫一大堆,實在是不好意思。其實除了所你紹介,我也想為過去的大圍、現在的大圍,多多少少紀錄一點東西,到將來又一次大發展,也能為以往的她留下一點倩影。我的朋友,希望你能理解。天氣近幾個月時涼時熱,變幻莫測,我也有少許作感冒了,你也多多注意身體。

你的朋友
卓森上
二零一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二零一六年一月七日修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