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劃

地文新誌:社區文學體驗計劃

〈「迴」歸之塔〉 溫卓森



劉偉成先生在〈車入大埔〉表示:「進入大埔以後,便會看見明渠一樣的林村河……河口則是海濱公園,裏面則有一座現代感頗強的回歸塔,塔的外圍有樓梯盤繞,像個大海螺,但我總是想不明白這個造型和香港回歸有甚麼關係。」看到這句,我實在不能同意更多。

大埔海濱公園建於1997年,回歸紀念塔同年完成。塔高32.4米,一根直立的金屬柱子,木質的螺旋路破土而出纏繞上頂。來客可在朝九晚六的時間登上塔頂,一覽公園和吐露港的全景。據塔下的《香港回歸紀念塔碑記》所記(劉皇發序),此地為英國接管新界時登陸之地,當年租借予英國之初,鄉民極力保衛領土,及至抗日時期,又積極參與,犧牲無數,至回歸方「前恥盡去」,故特建塔於此以紀念種種事情……然而,碑文未有一字解釋塔形設計成這樣的原因。作為紀念殖民地時代結束的重要象徵,實在很難相信外形設計並沒有任何的意義或參考。偉成先生的「大海螺」說,其實已算是十分厚度的比喻。小時候的我甚至認為那坨向上旋轉的棕色像一舊米田……(還是不要再說為妙)。後來在網上見到一篇遊記抱持同樣的看法,心中不禁一寬,感謝他證明我不是唯一「思想不正確」的人了。

第一次見這塔,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父親帶我們到大埔探望朋友,友人就向我們推薦海濱公園,說那「空氣好、風景美」,還開車送我們去看看,一盡地主之宜。撇除那大不敬的想法,當時我對這塔的最大印象反而是一個圍著塔底的大型淺水池,沒有養魚、又沒有噴水處,沒有甚麼特色,倒反成了讓人放模型船的好地方。人不太多,但無論小孩大叔,全部手執遙控,注目著水面上的座駕,螢光黃的小快艇在水的張力上疾行,巨型的軍艦近乎不動地撥開水簾,差點令人誤會是水池本身的裝飾。起初看到人們漫無目的地控制船隻四周航行到有底甚麼好玩,但看著看著就發現,人們滿足於愛駕的雄姿,還陶醉於拖在後面的水尾巴,重慢船的拖出來的沉實透明,還會慢慢地散開成清澈的「V」形;輕快船則亂而粗暴,船底會激起白濁的浪花。兩種波紋在水池不斷交錯,彷彿在表演畫出甚麼樣的圖案來,然而船又從不會相撞,我不犯你、你不犯我,人人心平氣和各自為政。鏡頭稍為拉遠,螺旋塔的形狀在水池那邊的角度看過去又有會點像風帆,倒也和環境協調相襯了。

再一次會塔是上年11月,總算成功大學畢業,我父母、舅父、五姨帶著阿公打算到公園拍個畢業照。我本欲找回這個水池和那角度的塔和家人合影,發現竟是人山人海。一覽之下,這些人大多掛著旅行社襟章、男的多戴著鴨嘴帽,女的多掛著斜揹袋,依著持旗的人遊走,要不就是拿出手機,洶湧地圍著塔底合照,幾乎不可能拍到沒有人的背景。家人勸我找其他地方,我仍不死心地走近水池,發現旁邊釘著一個金屬牌寫著「不準放船」。我總算認同了家人的話,跟著他們走向西式花園的方向。步行途中,我發現原來附近另建了個近長方形的小模型船水池,還特意做到個小碼頭營造氣氛。孩子帶著快艇模型興奮地控制它們左右飛馳,白色水波紛飛,船有時撞到碼頭,時而兩船相撞。我頓時想到,塔的設計者或者想把設計成鑽頭的樣子,喻意「迴」歸以兩地的界線的重大突破,而這種貫通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是難免會帶來一些附帶破損的。

二零一六年一月九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